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私有制的确立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4344745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在江南和东南沿海较发达。张履祥的《补农书》提到“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出现“桑占稻田”、“棉占麦田”等现象。由此可见,该时期(       )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②贫富分化的现象开始出现
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④社会各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这一时期是处在(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奴隶社会中期
2022-09-06更新 | 50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完成巨大工程,这在原始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由此可见(     
①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合理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10-22更新 | 72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奴隶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下列有关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                    ②贫富分化,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
③个体劳动代替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④生产工具、牲畜土地等私有
⑤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④→②→⑤
C.③→①→②→④→⑤D.①→③→②→④→⑤
2021-11-10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