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43793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基于“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的判断进行的沙区治理,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也出现了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以及中、幼龄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研究提出了“两行一带”造林固沙模式,能够确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阶段的正常生长,且能够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然而,各地在推广中发现,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等极端干旱年份,“两行一带”的林分仍出现了严重的水分胁迫及衰败死亡现象。究其原因是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高密度的覆盖。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逐渐成为杨文斌低覆盖度造林的理论技术基础。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杨文斌团队发现在毛乌素、科尔沁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 -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的提法由此 诞生,研究团队确定了20多种固沙造林树种的主要水分利用带,提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等4种治沙造林模式。目前,基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防风固沙实验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中多年来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对于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杨文斌团队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20年7月31日10时48分,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年来,44次发射,中国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为世界贡献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团结奉献、敢打硬仗、接续奋斗、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 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人多年潜心研究,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无数次外场测试试验,面对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出想法,再验证,再推翻,一点点向前推进,终于在北斗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攻关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系列成果。

材料二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卫星导航与定位研究。1994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通信服务;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在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的基础上,该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2035年,我国将建成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还将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由此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将不断涌现。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北斗团队是如何追求真理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过程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总特征的。
2020-11-08更新 | 43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1)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
2024-05-16更新 | 4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歌的编写和演变,代表着其历史与发展。一国的国歌,往往是经过反复推敲而成,蕴含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成为凝聚国家认同的“图腾”。

然而,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现象。有的厂商将国歌设置为手机默认铃声,

有人篡改国歌歌词作为短信,有的在日常庆典上也奏国歌。作为国家声音的标志,国歌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对国歌奏唱方式、国歌使用、国歌传承等,作出明确规范。今天,为国歌立法,是一次生动的公民教育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国歌立法是生动的公民教育过程。
2018-11-12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