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48204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致敬新时代最闪亮的星。《钟南山》借由秘书的视角,通过演绎他跟随钟南山踏上高铁、赶赴武汉的所见所感,串联讲述钟南山逆行出征的英雄壮举:《扶贫路上》节目组让黄文秀的扮演者和黄文秀的姐姐见面交流,强化演员的沉浸体验,帮助演员更好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节目首创“1+N”多舞台空间,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围绕时代人物讲述人民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展现平民英雄的奋斗、奉献与牺牲,写好时代答卷、反映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主创团队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观众,呈现出了催人泪下、动人心弦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为什么能够催人泪下、动人心弦。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21年10月,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热播。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其中有大国重器的研制专家、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翻开任何一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履历,都如同踏入宽广的河流。

《功勋》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引发了观看热潮“热血”“致敬”“有质感”等弹幕刷屏,从观众角度表达了对这部剧的认可。“看着他们年轻的脸,我破防了”“原来‘最可爱的人’是这样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多幸运生在当下”……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网友们留下高度一致的评价。《功勋》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至真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主流影视剧的独特魅力。


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广电总局助推《功勋》类影视作品热播的意义。
2022-01-11更新 | 15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夏明翰视死如归,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王进喜崇高人生的写照;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献出年轻生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下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奋斗牺牲,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无限忠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022-10-18更新 | 27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市场消费潜力依然巨大。要挖掘本地的化消费潜力,必须增强本地的文化自信。湖南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一方面根据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建设文化强省;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劲动力。湖南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省委省政府对内注重深挖湖湘文化的思想内涵,对外提升“湖湘文化”品牌度,今年春节期间,湖南省文化厅调派精兵强将,安排数支小分队分赴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保加利亚与捷克等地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让更多的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华文化与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措施推动了湖南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1)结合材料一,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谈谈湖南省在建设文化强省过程中是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

材料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需要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
2018-12-26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