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的特征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6 题号:15275014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经过开展试点,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已经在全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东部某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将阵地下沉一线、视野向外拓展,利用小区、学校、田间地头等,建成实践点3184个,让文明实践“无盲区",服务群众更便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身边的思想“加油站”,邻里之间的纠纷“调解器”,基层一线的惠民“小课堂”,传统文化的民间“播种机”,公益行动的爱心“先锋队”。西部某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把新时代文明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该地创造出如“理论宣讲”“先锋实践示范点办到群众家门口,引领”“文明祭扫”“道德信贷”“孝善矩阵”“村庄美颜”“文化惠民”协商议事"等形式,这些活动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


(1)结合材料,说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
(2)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特点并说明它为什么能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
(3)如果你准备参与所在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写出活动的内容和途径。
2022·新疆·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成功后,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深海载人潜水技术的国家。为了满足我国海洋开发及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实际需要,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查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深海潜水技术的开发需要一支优秀的水下科研队伍。正是因为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才能完成各项水下作业任务。深海潜水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以及国家军事安全有重大意义,还对未来的海洋空间利用.海洋旅游等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考虑到我国海洋开发以及资源调查的实际需要,我国设立了深海潜水技术项目。这体现的唯物论观点是                                      
备选答案: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决定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深海潜水技术的开发需要人们有计划的进行,这个技术也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完成。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备选答案: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深海潜水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各方面都有重大意义,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哪些观点?
2017-11-25更新 | 36次组卷
主观题-辨析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来了!它不仅可以陪人们娱乐聊天,还能胜任写文案、剪视频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文化产业是否会迎来人工智能的替代性竞争?文化产业从业者将会受到什么影响?某校学生以“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题,开展辩论。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进行了论证。

正方:人工智能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023年春节档热映的《流浪地球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演员在电影中实现了“返老还童”。人工智能还可以参与剧本创作。过去,人们想参观博物馆只能亲临现场。如今,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云游博物馆,查阅藏品信息,甚至与文物交流对话。
反方: 人工智能不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几年前,谷歌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虽赢得了比赛,却不知围棋为何物,也不能领会围棋深厚的文化意蕴。人工智能模仿李白、杜甫写诗,虽然对仗工整,但被专家评价“稍逊风骚”。人工智能虽然通过模仿人类既有的艺术实践,在某些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但目前来看,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的仍然是人类的实践、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一点没有变,也难以改变。
假如你参加这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023-04-11更新 | 71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民事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完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立法任务。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普遍认为:草案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反映了人民意愿,体现了民法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民事活动的内在规律。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5年磨一剑,宣告和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中国民法典的诞生对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2021-12-09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