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 >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宏观调控的手段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303 题号:1587555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将“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12月3日,在广州召开“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专题研讨会。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之所以可以先行先试,因其有自己的特点,相比于其他区域,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普遍较高,经济活力最强,内部互相依存、互动互融的基础条件坚实、主观意愿强烈。

材料二       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全球分割最复杂的区域市场:商品流动存在着多个关境、货币和标准体系的阻隔;执业资格互认推动还比较缓慢;在土地、数据、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国内还面临立法、确权、市场不发达、服务机构欠缺等多种制约。因此,对接国际体系建设高标准的统一大市场,是破解大湾区内部阻隔、促进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大湾区发展潜能的关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概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的优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论述题 | 困难 (0.15)
【推荐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如何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如何让贫困群众也能体面打工、增收奔小康? 甘肃省通过多项举措促进人民群众更高质量就业。甘肃省“提升就业质量”新举措外出打工 10 余年的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大龙村村民王永红,最近在福建省福清市的一家服装染织公司的化验室里工作,再也不必奔波劳碌,每月 5000 元的工资,食宿全包,还有涨薪空间。 政府还组织了接送,发放了交通补贴。 王永红的工作得益于福建福州同甘肃定西于 2017 年 2 月签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两地人社部门按照强化劳务对接的要求,围绕精准对接、稳定就业的目标,组织定西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截至目前,定西市人社部门已组织劳务输转近 2000 人。17 岁的李芳芳出去打工后发现,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决定回到家乡天水市清水镇报名参加脱产职业技能培训班, 等培训后再出去闯荡。 近年来,甘肃省先后出台实施了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实施计划等一整套惠民举措。 同时,该省提出了 2015 年至 2020 年全省开展各类精准培训 211.2 万人总目标。甘肃省还实施了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贫困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新成长劳动力和企业转岗职工纳入政府培训补贴范围。在村民陈为有眼里, 最理想的工作就是能就近就业,还能帮着照看家里。近年来甘肃省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创业园, 100 多家各类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周边 20 多万农户从事马铃薯种植,解决就业岗位 1800 人以上,季节性用工达 5000 多人。 2016 年以来,甘肃省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 6.7 万人,创办各类经营实体 3 万多个,创造就业岗位数 17.7 万个。
结合材料,从宏观调控或生产要素的角度论述, 提升就业质量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环节。
要求:
(1)阅读“ 甘肃省提升就业质量新举措” 的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概括提升就业质量的要素,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逻辑较准确、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甘肃省提升就业质量新举措” 的材料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限制在 400 字左右。
2018-05-09更新 | 170次组卷
主观题-图表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材料一   2020年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
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总量(元)321894383417131212102700713713
同比增速1%2%3.8%-1.6%-3.8%2.9%

材料二   “小小兰花带动周边6个村庄发展起了鲜花种植产业”“马铃薯种植为西北干旱地区蹚出一条产业致富路”“从低产林改造到引进初级加工,再到创建产业核心示范区,全县干笋年产值突破2亿元”“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320余个,带动群众务工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直接衔接点。目前也有不少脱贫摘帽地区产业发展在定位、层次、效益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脱贫人口中,有的就业不稳,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这些都可能带来返贫风险。


(1)分析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2-08-17更新 | 40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真题
【推荐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对棉花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棉花。2012年国家储备棉花(下称“国储棉”)收购量达634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同期,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约为1.5万元/吨,国储棉收购价格约为2万元/吨。2013年,我国国储棉库存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棉花库存的60%,占用国家财政资金2000多亿元。此外,国家每年要支付的棉花收储成本约为300亿元。
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2014年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自此,实施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走向终结。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经济知识,对我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评析。
(6)材料表明,棉花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6-12-12更新 | 23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