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的作用 >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59520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至8月,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1300余名记者追随当年红军长征足迹,深入实地采访,推出10000余篇鲜活生动、形式多样的报道,生动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网上总阅读量近20亿次,社会反响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央宣传部组织这次采访活动的意义。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2)学校准备开展“今天我们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演讲。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演讲要点。
2020-05-02更新 | 60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我们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
(2)若你参加“从党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主题班会,请你讲一个党史故事,写出故事的题目并简要指出现实方法论意义。
2021-06-01更新 | 22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某班同学以“中医药学如何守正与创新”为议题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责于人。”中医强调医乃仁术,不仅是治病的医道,更是治人的医道,其中所蕴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和发扬光大。

材料二   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药学思的规律。中医药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学讲究调和致中,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受理调平的“中和观”等中医理念,既可用于临床,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救死扶伤,亦可用于治国理政,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民富国强。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范例。

(1)“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范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中医药学思维重要特征“和”的理解。
要求:结合材料,可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原理;学科术语使用规范;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180字左右。
2020-06-04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