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具有多样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176061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申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他人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互不了解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猜疑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有其文化层面的因素。因此,为了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必要开展公开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文化多样性都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还影响着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明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对话中展现和合之美,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的知识,说明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国有的文化传统,所谓“ 文化全球化“ 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1)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全球化”论调的认识。
(2)“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请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3)面对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018-05-23更新 | 10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多年来,我国的茶叶对外出口有名茶品种,却无名茶品牌的尴尬境地。提及西湖龙井、金骏眉、大红袍、安徽铁观音等名茶品种,可谓是美名在外;但问起名茶品牌,国际上却是一片寂寥。原因在于,相对发达国家的茶企,中国茶企生产规模小,出口的茶叶品牌单一,多为大宗原料出口,科技创新含量低,文化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导致国际化的品牌少之又少。英国不产茶,但它有一个“立顿”,立顿红茶行销到全世界,靠的就是它的品牌在全球大行其道。如何让中国茶品牌追赶国际脚步,打造全球化的“明星效应”,这是中国茶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比利时时曾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才能让中国茶走向世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国茶和欧洲酒为什么可以兼容并存。
2017-02-08更新 | 109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然而,种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冲突论”却沉渣泛起,甚嚣尘上,这种基于种族主义和文明优越感,无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潮流,以“文明冲突”定性国际竞争的霸权主义思维和逻辑,令国际社会惊诧。遍览人类文明成果:建筑、节日、文艺、科技、思想、医药、语言、风俗、影视……等无一不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保持着吸收人类文明优质营养的胸襟。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唐使“西游”天竺、再到郑和七下西洋,传播的都是和平与文明,中华文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作为五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以其文明发展的史实雄辩的证明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对“文明冲突”的错误言论加以驳斥。
(2)请列举两条当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案例。
2019-10-09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