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文化自信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1 题号:183159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作为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正式出版。

《复兴文库》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不断发展的脉络,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不断奋斗、牺牲,艰难探寻真理,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真实记述了在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民族复兴事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引。

编纂出版《复兴文库》,把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引导人们从历史中借鉴和汲取智慧营养,认识和把握规律、看清发展潮流,从而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复兴文库》所揭示的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脉络。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止2018年,中国已有15项18个遗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52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占比30%,位居所有国家和地区首位。

2018年11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开幕,首次全面展示我国91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其中有40多个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这些地方大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俗文化、优美的乡村景观,也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独特资源。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浸润着先辈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既有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模式,也有坎儿井等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还有间作、轮作等模式,其中都蕴含着合理耕作、水土保持等内涵以及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一些传统农耕方式正逐步被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少人惊叹古人的精湛技术、精深的农耕文化,也有人担心,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会不会躺进博物馆,失去生命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表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要重视与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1)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材料中“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生命力”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3)中国农业博物馆针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邀请青年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请简要谈谈青年学生志愿者参与该活动的意义。
2020-10-09更新 | 53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2017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策划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余位诗词爱好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石油工人、乡镇医院的医生、乡村小学的教师、大都市的快递员、学生等。每位选手每场以打擂台的方式决出胜负,借用传统戏曲的程式,出场吟诵上场诗,离开舞台也多伴之以下场诗,借诗抒情言志。大会的比赛题目丰富多彩,图片线索题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选手根据沙画动画或点评嘉宾现场绘画竞猜答案。图片线索彰显着中国是诗意的国度。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光明前途的历史进程的写照;诗仙李白那两句朴素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千古的乡愁;诗圣杜甫身无安居之所,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胸怀……
历代诗人高尚的情操与美妙的诗篇点缀着国人的情怀,而《中国诗词大会》则唤醒了深藏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这股“清流”是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颠覆,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不忘初心。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对践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3)文艺工作者需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要“不忘初心”。请你从“一专多能”和“铁肩担道义”两个角度分别拟写一份关于文艺工作者使命的要点或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2017-04-24更新 | 18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正流行,经典咏流传”,为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后,收获如潮好评,收视率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
《经典咏流传》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节目将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巧妙融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在众多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黎光说:“文化艺术是净化心灵,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重要手段。希望我们《经典咏流传》的一些优秀歌曲,能够推广给我们的中小学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烙印在他们心里,这会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就能够建立起文化自信。”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文化价值。
(2)《经典咏流传》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运用“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018-05-26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