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6 题号:186708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擘画蓝图向复兴

◆新的长征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三峡大坝……如今,这些都已成为现实,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的蓝图已绘就,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需要我们在“新长征”中大胆探索。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状态相关知识,阐述你对“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的认识。

◆精神奔赴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在这里,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丰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成功密码。“到延安去!"成为当时最为时髦与自豪的时代口号。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鲜明特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奋发图强。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秀中国青年坚持把独立自主作为成长的精神底色。新时代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完成对延安的“精神奔赴”。


(2)“到延安去!”是抗战时期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新时代,青年也应当完成对延安的“精神奔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阐明。

◆展望未来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应该作出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3)结合材料,以“新时代的中国底气”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22-23高三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亮点:“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并重,“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在理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以文化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强化革命传统教育,部编本教材保留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教材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约占教材总篇数的10%。


结合材料,分析新版部编语文教材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2019-02-02更新 | 5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一个大党,一条小船。1927年嘉兴湖的小小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远航,成为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从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炼长征精神,从宝塔窑洞中生发延安精神,到进京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从建设时期的干劲豪情,到改革岁月的激情壮志,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革命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精气神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实现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将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鼓起信仰风帆,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船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
2018-12-08更新 | 165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天你用生命捍卫我们,今天我们用法律保护你。

2019年9月,西湖区检察院公益损害与诉讼违法举报中心接到市民王先生举报,在某网络平台上有人销售侮辱、诋毁英烈的贴画。经调查发现,翟某某在网络平台销售侮辱、诋毁革命先烈董存瑞、黄继光的贴画,并在董存瑞舍身炸雕堡的画像上配有“连长你骗我!两面都有胶!”等文字,在黄继光舍身堵枪级的画像上配有“为了妹子,哥愿意往火坑里跳!”等不雅文字。西湖区检察院认为该行为是对英雄烈士的诋毁和亵渎,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在线方式对被告翟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翟某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英烈名誉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面对近年来网上将抗日战争娱乐化、调侃模仿的业况我们正本清源。捍卫正道的同时也向社会释放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更警示英雄不容诋毁,这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法律红线。捍卫英雄,守卫良知,并非只是英雄后人的职守,更是全社会的共网使命、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材料二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烈士,既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也是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无论如何不该被丑化、诋毁。今天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需要英雄,也需要英雄精神。


(1)结合材料一,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法院作出这一判决的理由。
(2)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3-07-02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