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947068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法律发展历史,传承四千余年,大致经历了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四个阶段。在中国奴隶制法律时期,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的。夏、商时期的刑罚制度、

监狱制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初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制度已经比较完备。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在西周时期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根据社会治安状况和犯罪形式决定实施刑罚的轻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对中国后世的法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法律开始由原来的不公开状态过渡到以成文法为主体的状态。在这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无论是法律理论、立法技术、法制规模,还是法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变化。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制度”,其主体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迫使中国由古代法律体制向近代法律体制过渡。清末变法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人民在模仿、借鉴、转化西方法律资源的过程中艰辛探索着中国法律的发展方向。然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极大的影响着这些国家法制发展格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数千年来一脉相传,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格和特征,其内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共同存活在我们的法律生活中,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中国法制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基于对时代的理解和对未来趋向的把握,在充分汲取西方法制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取和挖掘其中适应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没有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1979年,党的十五大在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到2010年,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立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修改了大部分法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锻造了最强有力的武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谈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法律的关系。
(2)运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与《政治与法治》所学,谈谈你对科学立法内涵的哲学理解。
(3)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处理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最终方式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4)我国所经历的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四个阶段前后相继,各具特色与价值,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国法律发展史。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5)列举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并借鉴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传统文化。
(6)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产生、检验、升华和应用,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由法治大国迈向法治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时代的熠熠光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知识,分析我们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充满信心的缘由。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某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开展征集优秀家训、家风故事,收集整理经典家训家规,创作提炼优秀家风故事活动,引发了市民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热议。
材料一:市民热议“家风”,有对隐约有些模糊了的文化传统的追思,也有在新语境下如何重新定义家风的追问。
观点一:家风是指传统家庭的传统道德,有些传统道德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家庭,如过去传统家庭的家风都强调尊卑、等级,要求家庭的晚辈无条件地服从长辈,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平等、民主是相悖的。所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
观点二:千百种的家庭固然有千百种表达方式,但骨子里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家风渐止于身教言传,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良好的家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家风是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最富成效的载体。
(1)请选择一种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其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良好的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016-11-26更新 | 15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强调,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点也是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仁爱、和谐、中庸等作为核心价值,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作为终极目标。对传统文化中适用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以博大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新时期,我们相信和平的阳光会真正普照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必将真正实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如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实现?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3)你所在的社团计划举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宣传展览,请策划两个宣传展览主题。
2021-06-25更新 | 12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守望相助,邻里相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但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邻里往来减少,关系趋于淡漠。12年前,因为一位小学生的倡议,青岛市海伦路街道试办了第一届“邻居节”,之后再本市北区全面推广,今年扩至全市。12年来,这个百姓自己的节日从小到大,活动形式从大众化的自娱自乐扩展到邻里友爱互助和各类志愿服务,密切了居民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亲人善邻、和睦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邻居节”由小变大的原因。
(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请列举一项优良家风,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传承该家风的两点意义。
2019-01-30更新 | 6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