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96180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需要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依托于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从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转化创新,文化的创新创造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从创新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核心价值,到创造性应用现代化科技传播中华文明,文化的创新创造把稳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既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坚定自身文化坐标立场的同时,又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精神,提升描摹好“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本质,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一场守正与创新的对话,也是一场民族与世界的对话。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本质的理解。
2023-10-05更新 | 30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1月20日,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就此开启;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为天和核心舱输送物资和燃料,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做准备;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中国第一个空间站,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使得2021年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5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代代传承。50年的积淀,中国航天已成为创新高地、精神高弛、人才高地,正向着新的起点努力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
2022-03-10更新 | 14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材料二   “天人合一”这个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先贤们在这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阐述。正如《周易》里面所说的,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尽管《周易》中没有出现“天人合一”这个词组,但广义上讲全篇都在论述天和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 “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浸润在了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4-02-14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