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 >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 我国的经济发展 > 贯彻新发展理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97861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2022年“三农”工作的两条底线任务。在防止规模性返贫方面,2022年监测帮扶进一步优化。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稳定,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5%,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设,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2022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倾斜,帮助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守牢底线。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2023年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占比力争达到60%。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生产力。

材料一       数据要素之所以能成为数据时代的战略资源,主要原因在于数据要素因累积迅速且不占有空间而具有非稀缺性,可循环使用,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倍增效应;可按照既有模式在一定范围按照一定权限重复使用,具有非排他性;流动呈现出速度更快、程度更深、领垅更广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数据要素如超过规定时限,数据可能就变成没有意义的数据了。

材料二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2017年,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敏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菅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国家政策层面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高达8.1ZB,居全球第二位;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据生产要素属性的提升,将显著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1)结合材料一,概括数据要素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要使人们摆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努力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作为文明唯一连续不断的世界历史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强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们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反对征服自然、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与文化》“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有关知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2)联系材料二,从《哲学与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就政府如何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提一条具体化建议。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与社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性。
2023-03-09更新 | 26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巨龙,浇灌华夏文明,哺育中华儿女。但是这条巨龙也有咆哮的时候,长江水患由来已久,有史称“长江万里长,险在荆江段”。长江水患主要发生于中下游江段,这是因为中下游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天多连续暴雨,加之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江水冲刷大量泥沙至下游河段,人类围湖造田等活动使得湖泊蓄水能力不断减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江水患问题,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全面整修加固了江防堤坝,兴建了荆江、汉江分洪区,清理了大小河道,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建设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和三峡大坝,以及实时水情预报检测机制和防洪指挥调度机制,对于我们长效根治水患有着积极作用。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根治水患,促成东方巨龙的腾飞。

材料二   历史走进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塑造更多发展优势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引领作用,抓住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东中西内生发展活力。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共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同时,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在国内的主要交汇地带,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对长江水患的治理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建设的意义。
2020-09-10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