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 建设文化强国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0229384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涌现出浙江“文化礼堂”、山东“农村文化大院”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空间;国家话剧院先后创排《英雄时代》《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等话剧精品力作,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上海嘉定区文化馆联手举办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台、百姓梦想秀等丰富多彩、贴近民生的文化活动,并深入村、镇、社区巡演巡展,形成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

材料二   当前,在日趋多样多元的变革时期,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节目创办以来,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事迹不同、美德各异,但他们又都拥有"爱国""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宝贵的精神和品质,这些精神和品质又都升华为社会共同崇尚的理念和价值,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材料三   近年来,一批弘扬主流价值观、抒发家国情怀、讴歌人性人生的新主流电影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这其中,既有重现伟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进程的宏大叙事,也有以集锦片模式讲述的小人物故事,体现与时代同呼吸、与家国共命运。从增数量到提质量,从重票房到重口碑,中国电影在整体创作质量上有了全面提升。

新主流电影之“新”,既体现在忠于历史,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创新和制作水准的升级,更体现了贴近观众的创作趋势。具有时代感和主流价值的人物塑造则是新主流申影引起轰功的重要原因。新主流电影展现出真善美的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材料四   “Z世代”泛指出生于1995—2009年的一代人,数量达2.6亿,已逐步成为未来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重要力量,引领着消费新潮流,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出更高要求。他们成长在科技不断创新的环境中,乐于拥抱数字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追求体验式消费,文化产业应朝智能化、体验化和内容多元化方向持续发力,推动文化产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他们兴趣多元、喜爱社交,偏向圈层消费,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成Z世代社交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产业要融入他们的兴趣点,从国潮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激起Z世代的身份认同感。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不仅利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都是依托简单的情景,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并且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知识,对各个社会形态做出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某一社会形态做辩证的比较,也可以对几种社会形态做出异同比较和鉴别。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查,答案不唯一,调动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
2.谈谈文化发展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和措施。
3.你觉得应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4.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5.新主流电影崛起有利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明该观点。
6.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阐述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作用。
7.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增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福祉的。
8.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公共文化建设是如何持续为群众幸福生活添彩的。
9.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能引发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10.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新时代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时代价值。
11.运用文化的知识,说明新主流电影精品的创作和推广给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12.班级举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请参照示例,从文化强国方面完成建言。要求:贴近实际,内容具体,言之有理。
示例如下:建言方面:依法治国;建言标题:制定《国家公园法》;建言内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加强对国家公园的法治保障,尽快制定国家公园法,用法治促进自然生态涵养,规范景观、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促进旅游观光业可持续发展。
13.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新主流电影精品的成功一定对你有所触动。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将你的感悟写成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术语规范,字数在150-200字。
14.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某镇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明乡村创建活动。请你围绕该项活动主题写一份倡议书的提纲。要求: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围绕主题,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追梦、筑梦到圆梦,在载人航天精神激励下,各条战线的航天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中国空间站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实现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太空属于全人类,理应造福全人类。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这是中国向全球“航天人”发出的诚挚邀请,也是中国真诚推进空间站国际合作的又一声号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2024-02-24更新 | 41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高三学生针对“网络直播产生的噪声污染问题”展开调研,以下是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噪声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直播行业噪声污染主要分局类:一是户外直播,音响、话筒,灯光等设备一点俱全,主播们卖力表演。他们通常会选择“网红”地点。聚在一起“夜夜笙歌”。引发群众驻足观看,甚至导致交通堵塞。二是居家直播。许多主播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甚至直播到午夜12点以后。房屋缺少隔音材料。严重干扰邻居正常生活作息。

调研结束后,该校高三学生围绕“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直播产生的噪声”展开激烈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网络直播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产生噪音是不可避免的,别人不应干涉。

乙:网络直播产生噪音严重干扰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作息的,受侵害者必要时可以通过商事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丙:网络直播行业亟须整顿,提升从业者素质,减少噪声污染,融洽邻里相邻关系,建构和谐社会氛围。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及理由。
(2)针对当下直播行业发展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的现状,结合所学文化知识,围绕“整肃行业风气,促进文化发展”的主题,为相关从业者提两条建议。
2023-07-19更新 | 27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的相关举措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年来,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十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选树和宣传一大批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

十年来,我国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复兴文库》等文化工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影视方面,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

十年来,我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评剧《母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优秀作品在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同时,生动展现了大国的文化艺术形象。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这十年”对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2023-12-30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