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社会历史的主体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方法论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20806696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突出位置”,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治疗艾滋病医院的病房中,在“为民工讨工资”的事件中,在困难群众的房舍中,在雨雪冰冻灾害面前,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抗洪救灾的前沿……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

材料二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川省出台规定,从202211日起,参保用人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16%,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8%,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为20%2022年四川省将提高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还将继续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据。
(2)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四川省的做法对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精准诈骗,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多发高发态势难以有效遏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坚决打击治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材料二   2021年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2022年6月,草案进入二审。两次审议后,人大常委会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综合各方意见及要求,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修改。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反复性的有关知识,说明一部法律的出台为什么要经过多次审议和征求意见。
2022-11-01更新 | 19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到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让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使农民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1)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看,联系材料分析说明中国农村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农村改革是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
2021-11-02更新 | 23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住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民自己创造的“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大批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财务公开等,无不是广大农民的实践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以往农村改革经验基础上,党和国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出台了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农村的巨大活力再次释放出来。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紧紧依靠人民是需要牢记并长期坚持的成功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2022-03-05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