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 >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91 题号:2102568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23年11月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广西开幕,本届学青会,既是一场青春体育盛会,也是展示广西发展新面貌的窗口。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在场馆建设上,总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预算安排和专项拨款。此外,还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购买服务和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广西政府将场馆建设与城市功能提升、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既满足赛事要求,又兼顾赛后使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以学青会为重要契机,攀岩比赛地马山县依托自然岩壁优势,将攀岩与自然风光相融,打造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体旅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活力十足的广西,将借助举办这场盛会打开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创造广西体育的美好时代。


(1)结合材料,说明广西学青会的筹办过程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的。
(2)赛事有期,逐梦无限,让我们继续书写拼搏奋进的青春故事。请你从青少年的角度就如何建设体育强区提两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发挥制度优势, 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万州区脱贫攻坚之路

重庆万州区太安镇生态宜居环境美,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禀赋,但地处边远,镇内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太安镇依托上海帮扶资金撬动,整合各类 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加快“茶园、花园、田园"建设,不断建设完善各类文化 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 “凤凰花果山”等一批景区。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充分发挥上海援外资 金的带贫益贫作用,当地与上海一起研究摸索出了一条保障“景区、村社集体及农户共赢"的利益联 结机制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核心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和谐发展模式。 通过集体经济所有权不变、业主有偿经营使用的方式,让市场经营主体更好地运营管理景区,镇财政 每年按景区门票收入的15%参与分红,保底额度50万元。相关红利收益用于相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和贫困农户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结合材料,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论述:万州区发挥制度优势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延伸阅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要求:
(1)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概括万州脱贫攻坚的两条经验做法,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逻辑较准确、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万州区脱贫攻坚的故事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限制在400字左右。
2020-05-26更新 | 15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至2016年,中央政府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61亿元,年均增长19.22%。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 000万人。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9%。因病致贫返贫的超过40%,饮水和住房不安全的超过20%。
材料二:为切实落实共享、协调发展等理念,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中央提出必须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并出台《脱贯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的一把手负责制。
(1)根据2013年至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概括扶贫工作的有利形势。
(2)结合材料一,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中央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出建议。
2017-11-06更新 | 9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全面系统阐释,深刻回答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有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然要付出更大努力;我国依靠十几亿人民的奋斗,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转变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成为和平崛起的典范。;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494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36%上升到4.43%,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各区域开放水平,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互利共赢。中国基于国情正走出一条超越“西方化的现代化”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世界表明“走得对、走得通”,也能“走得稳、走得好”。


(1)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结合《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走得对、走得通”。
2022-12-14更新 | 9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