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文化的载体
题型:主观题-辨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218074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2年夏天,贵州M村的“村BA”,在全网火出了圈。在这个不到1200人的村子里,村民爱穿球衣,路边放着篮球,即便没有比赛,晚上的篮球场也十分热闹,即使没穿球鞋,也不影响小朋友、阿姨们运球、投篮。2023年,该村启动“村BA”球场改扩建项目。增修台阶式看台,改造公共厕所、拓宽停车场……更便利、更安全、更舒适的体验,让座无虚席、气氛火爆的场景在今年的“村BA”再次呈现,更打通了“村BA”持续发展的通道。

竹竿两端挂着的麻鸭、袋子里活蹦乱跳的鲟鱼,以及国家级非遗苗族银帽……这些合了民族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物件是此次赛事的奖品,这引得众人关注。比赛中场的民族歌舞表演出圈了、苗族刺绣的手工艺品抢手了、村民自家的小卖部生意变好了……“村BA”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以赛促健,到以赛促兴,“村BA”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进了一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贵州M村村BA”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

材料二   2023年是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从“村晚”到“村超”再到“村BA”,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使“村超”再到“村BA”实现了破圈传播。接地气的文化内容使乡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而这些乡土文化活动能在更大范围内被“看见”,还因为搭载了网络这一最时尚的媒介平台,才得以从现实中的“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并从整体上推动了乡土文化建设。


(2)有人认为,搭载网络媒介平台是乡土文化走向“社会全域”的关键。结合材料二,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棉花是广州市市花,也称“英雄花”。

材料一   木棉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木棉花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直面阳光,即使在干旱和炎热的条件下也能坚持开放,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其花朵鲜红如血,凋谢后仍保持鲜红,象征着英雄的气节和精神,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木棉花精神,鼓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材料二   2024年3月,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第三届木棉文化节,文化活动亮点纷呈。“红棉研学   走进中山纪念堂”通过学自然科普、走生态游径、游革命史迹、体验非遗手作等方式开展研学活动;市国画协会画家以木棉红和广州的红色景点为题材创作国画作品进行展出;中山纪念堂的红棉舞台举办主题文艺活动,包括舞蹈、音乐会、戏剧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材料三   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木棉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木棉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等……木棉花是花也是药。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哲学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会把木棉花视为英雄象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举办木棉文化节的文化价值。
(3)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材料三是运用何种推理方法得到“木棉花是药”的结论的,并说明这种推论是否可靠。
2024-05-29更新 | 91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时代十年,广大乡村地区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村史馆精品,努力把村史馆建设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但是,村史馆建设中还存在定位不清晰、特色不突出、功能发挥弱等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村史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厘清定位,发挥村史馆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村史馆应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要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丰富的乡村文化,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创业历程,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感。二是深耕内容,展示村史馆的地方特性。村史馆建设应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个性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充分展示所属乡村的独特气质,全面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特别是要生动反映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成就。三是创新形式,拓宽村史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可与村民服务中心、党群活动中心、党员电教中心、农家书屋等进行功能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举办专题展览、讲座,积极主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村史馆建设为什么要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村史馆是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作用的。
(3)某班开展“寻访最美村史馆”研学活动,请你为该研学活动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2024-04-04更新 | 14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 -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2017-06-12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