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辨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5 题号:219593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哲学思想,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频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湛江市积极开展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型经济试点工作,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这种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生态养殖路径,既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还能助力红树林“点绿成金”,让养殖户守着红树林“有饭吃”,走出一条红树林保护与水产业发展双赢的新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当代价值。
(2)有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难以实现协同共生。结合湛江市种养耦合布局的做法,运用辩证思维的特征的知识加以评述。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图表题 | 适中 (0.65)
【推荐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高二(1)班学生来北京游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同学们对这次游学盼望已久,满怀憧憬。但是从大家的言谈中,老师看出部分学生把这次活动误解成了一次常规的旅游,于是准备组织一次行前动员会。

(1)假如你是班级宣传委员,请向同学们发出两条文明游学的倡议。并根据以上资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写一份行前动员发言稿,以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这次游学的意义。
要求:观点鲜明,知识运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例清晰,200字左右。
按照游学计划,同学们参观了某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这些行业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了解到在研发资金来源、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安全隐患等方面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支持,需要政府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2)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给当地政府负责人写一份“关于如何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和效率的建议书”。
要求:观点鲜明,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企业达到一种更高的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因能吸引众多的创业企业,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湿度、土壤、植被”。比如,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为创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同学们在游学中做了如下的比较:

(3)假如你的游学汇报主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2017-05-19更新 | 11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

关于民法制定工作,党和国家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其所确立的体系与制度为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编纂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着时代进步,法律面临“更新换代”“化零为整”,民法典的编纂势在必行。

现实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改革开放初期,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制定了民法通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法通则中很多不适应现行经济发展状况的规定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还需要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终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请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的产生过程。
2020-07-22更新 | 5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今天,我们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不懈奋斗的精神,夯实成长的基石。某校基于校园、家园、田园等物理空间,开设半塘田园劳动课程。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田园劳动。这种田园式的劳动生活,使书本知识生活化,田园生活教育化。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该校劳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021-03-28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