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的特征
题型:主观题-辨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9 题号:22196183

鞭(jīng)来变成了鞭(gěng)米,确凿(zuò)变成了(záo),的(de)多了(di)的发音……很多成年人困惑不已,以前上学时反复标注“易错读音”现在反而“转正了”?对此,专家解释:“鞭”字在北京话中原有文白异读,文读音gēng,白读音jīng,“更鞭耕”等字原有的白读音日趋消亡,而文读音与全国其他方言的对应性更强,更方便普通话学习。“的士”一词借自粤方言吸收的外来词(taxi),口语中“的”实际读音为di,更符合北京语音系统,但是这个读音在字典、词典里面一直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新增进来。这些变化也考虑到便于交流,将老百姓的选择和态度纳入审音考虑范围,以读音鉴定的社会调查结果数据为依据。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

2024年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a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等读音错误纠正。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以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有人说,汉字的读音无所谓对错,错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对的,对待汉字读音不必较真。请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评析此观点。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准定位住房功能。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房地产发展的长期定位,混淆了住房的投资与消费属性。实践表明,住房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住房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非常通俗,但却是一条真理,一条铁律,违背了真理、铁律,必定会有恶果,特别是像住房这样一种重要的民生产品,如果定位错了,严重偏离了发展方向,一定会导致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由此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化、经济泡沫化将会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1)“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是中央立足国情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再定位。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2)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017-06-10更新 | 9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量将达3000万人。

我国创新核药企业自主研发的欧韦宁是用于PET显像的放射性诊断药物,通过测定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水平,实现早期、精准、无创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有效填补国内“无药可用”的空白。

我国的核医学虽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近年来,随着《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颁布,我国核药赛道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创新核药企业正面向临床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在肿瘤、神经和心血管领域布局靶向治疗与精准诊断的核药研发。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认识,解读我国核医学发展的历程。
2024-01-11更新 | 34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4月10日21点,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时会布。

1916年德国的史瓦西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黑洞概念,引发人们无数遐想,但却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样。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经过十多年的准备,2015年,由全球2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虚拟望远镜网络——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两年时间,收集并整合出了超过10PB的黑洞图像数据。经过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团结协作,历经重重困难,最终解决了这些庞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难题,又历时2年“冲洗”,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科学家表示,黑洞照片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所体现的哲理。
2019-08-30更新 | 2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