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运动的规律性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0 题号:2275230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综合施策   科学治理

改革开放初期的厦门,无序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百姓反映强烈。为回应百姓牵挂的贫笛湖污染问题,厦门坚持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为指导,以贫笛湖综合治理为引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针对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调动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行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相协调、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新质经济相统一,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路径。

今天的厦门,不仅以“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众多美誉而著称,还在数字经济、旅游业和文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说明厦门是如何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新路径的。

◆集中管辖依法治理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最高人民法院按照《意见》的要求,指导各地法院积极推进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改革,探索以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制定、修订环境资源司法解释,发布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及其指导性案例,指导各级法院全面准确适用法律。各地管辖法院探索设立跨市域、全流域的专门化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推进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促进惩治犯罪、赔偿损失和修复环境协调统一,较大幅度提升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许。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辨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

材料一:春秋晚期,礼坏乐崩,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采取德治和刑罚相结合。注重德治方略,形成了鲁国正清民安的社会局雨。明朝建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国“纲纪废驰,有法不依”导致吏治腐败的教训,采取“重典治国,刑札并用”的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法是治国的重器,德是善治的前提。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发挥法律的硬性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软性教化作用,努力促进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局面。


(1)有人通过材料一得出结论:“推进治国理念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与其动机是一致的。”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2019-09-24更新 | 14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底,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中央宣传文化部门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以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组织了240支文化文艺小分队,分赴150个国家级贫困县各乡镇村,开展了文化进万家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并顺应基层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深入大众生活,创作出适合城乡基层需求的特色文化文艺作品,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热潮。京剧、汉剧、楚剧等传统剧目深受群众欢迎;非遗小分队走进国家级贫困县,创新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下线上文化进万家活动;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活动送到基层百姓身边,激发了广大群众决胜全面小康的雄心,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进万家活动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如何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
2020-11-18更新 | 84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探究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价值追求。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办“诗词中的哲学知识竞赛”,请你列举出两条蕴含哲理的诗词,并指出其哲学寓意。
2017-11-16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