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基本属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9 题号:22810233

材料一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我国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不仅是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行动。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2)分析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应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从政府的经济职能角度,为我国发展新型消费提两条合理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次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纵大型博览会,通过进口优质产品,倒通我国企业降低成本,改进工艺,创新技术从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为我国未来的“幽口”寻找、积爪动力,让中国的进出口蚰构更趋平衡。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谈谈对进口和出口关系的认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深知,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各国之间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患、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理解。
2019-11-17更新 | 13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而“良法善治”又是现代法治的基本标准和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

材料二:我国既有悠久的法治传统,又有深厚的德治思维,德法兼治是党中央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治国理政之经验后得出的正确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应如何通过良法来保障善治。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用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2020-08-21更新 | 115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知识,分析“赋诗”和“立题”之间的关系。
2024-02-27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