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228526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年—4300年。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良渚古城分三重,良渚文明是迄今能够确证的第一个进入国家形态的文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出土的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也见证了阶层分化;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兴旺的稻作农业。这些发现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了1000多年,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全球学者、汉学家、艺术家齐聚良渚,共商文明交流、共探文明互鉴、共议文明包容。在论坛开幕前,80多名外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途经西湖、大运河、南浔、余村、兰亭、鲁迅故居等地,穿越时空感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领悟浙江文化的独特韵味,深度领略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首届“良渚论坛”上,就文化交流,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建议,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交流展,引用经典作品,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研讨会,通过思想碰撞形成共识;尼日利亚学者建议,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紧密合作和交流,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举办首届“良渚论坛”的价值所在。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国外专家学者建议的合理性。
(3)请围绕良渚文化设计两条标语,要求文字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的各种思想道德准则。儒家思想,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儒家思想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提倡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儒家这种“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的思想,为解决世界文化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际上,美国众议院于200910月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在国内,台湾地区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香港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孔圣诞日”。这些都表明,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仁义”等思想,能够成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共识,能够成为凝聚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
在今天,回归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自身发展融入5000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才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为现代中国发展找到精神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观点,说说当前如何正确把握儒家思想。
2017-10-10更新 | 163次组卷
主观题-简答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2】【生活与哲学】
一、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021-11-30更新 | 4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届奥运会都有不同的会徽,但所有会徽都带有五环标志,然后再衬之以反映东道国特点或民族风俗的图案。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五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公平、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希腊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会徽法国巴黎第三十三届奥运会会徽

1896年,雅典开创性地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原本首届奥运会既没有会徽也没有招贴画,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雅典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报告的封面,后来被用来代表本届奥运会。雄浑的雅典卫城,手执橄榄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马蹄印。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奥运会徽古铜色的浮雕散发着浓厚的古希腊气息。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样表示现代奥运会与古代奥运会一脉相承的关系。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图案由三部分组成,象征成就的奥运金牌,象征能量的奥运圣火以及玛丽安娜女神形象,法国国家象征玛丽安娜被融入到会徽中,以此向女性运动员致敬。会微的金色圆形代表了奥运金牌的轮廓,而玛丽安娜脸庞中央的空白处形成了负空间,构成了奥运火炬的形状,这也是奥运会的标志性元素,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徽,既承载了体育精神,却各具特色。


结合材料,分析奥运会承办国设计的奥林匹克会徽所体现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23-12-01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