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政治与法治 > 人民当家作主 >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村民自治的内容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229276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H村创新治理方式,通过打造“邻里小院”“民情茶室”“议事长廊”等说事平台,协商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一大批婚姻纠纷、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开展“守护夕阳红—孝老爱亲”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有效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孝老爱亲、崇尚美德”蔚然成风。探索开发“村情二维码”,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微网站等将村情村务信息、强农惠农政策等上网入云,让群众一扫“码”上知晓。H村全面推动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和动力,一幅精管善治的“乡村治理新画卷”徐徐展开。

结合材料,运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H村是怎样打造这一幅精管善治的“乡村治理新画卷”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环。近年来,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多元协调,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该县在政府引领下,在镇级层面建立运行“百姓参政团”,形成“大事一起干”的良性机制;为激发自治这一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组建全方位的“百事服务团”,形成“事事有人管”的互助局面,让老百姓参与公共决策,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自己参与干,干得怎么样自己参与评判,夯实乡村治理之基;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筑牢乡村治理之本;在村级层面建立运行“道德评比团”,形成“好坏大家判”的民间氛围,铸就乡村治理之魂;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广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电子化服务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插上乡村治理之翼。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县的做法对乡村治理的意义。
2022-01-14更新 | 1038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成立村民委员会,成为全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四十多年来,合寨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大步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也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寨村所有自然屯均成立党群理事会,通过党组织号召、党群理事会牵头搭台、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方式,将村民自治的形式进一步有效延伸;进入新时代,科技助力基层民主生活。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外出务工的村民可以通过视频、电话投票,使用“村情通”APP,切实保障每位村民的合法选举权与知情权;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把村务决策权交给群众,决议公开、结果公开,赢得了村民信赖和支持;村委会与村民约定,形成“不准盗窃、严禁毁林开荒”等村规民约,开启了村民长效管理的新路子。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合寨村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是如何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2)进入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科技支撑必不可少。请你为科技赋能基层群众自治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023-04-25更新 | 12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山东某地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消除了村民自治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了村民自治组织结构中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开展“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取得成功的道理。
2016-12-12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