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民族节日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3693348
材料一: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近几年来,在文化创作上出现了一股改编“红色宝典”的热潮,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在“红色宝典”改编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有哪些,并请各举一实例?
(2)从文化创新作用的角度分析对红色宝典的正确改编的依据。
材料二: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缺少的元素。但2014年1月由于多地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炮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
(3)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人过年纠结心里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
材料一   春节经过几十年时发展变化,在今天仍就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喜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近年来,手机红包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一些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给春节带来更多惊喜。然而,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话;一些人过于追求红包的“厚度”,忽视了红包的感情“温度”。红包越来越多,祝福却慢慢变了味儿,年味淡了,亲情疏了。有人呼吁:请放下手机,给父母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
材料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浓郁的春节中国风在全世界越来越受到关注。走出国门,在很多国家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春节氛围,海外“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多外国人越来越接受春节文化。中国人在这个节日里表现出的对家、对亲情的推崇,也是世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虽然不同国家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身处全球化的时代,彼此尊重和包容才是常态。
(1)你赞同手机红包这种新的拜年方式吗?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我国应如何推动春节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世界。
(3)围绕春节文化,班级召开“创新·共享”的主题班会,请你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主题突出,言简意赅,总字数不要超过100个字)
2018-06-13更新 | 15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首先,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有了这些节日,村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其次,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快序。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功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第三,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通过文化建设。将乡风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既跟得上发展,又留得住乡愁。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2)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9-04-14更新 | 15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17年清明节数千万人参与网络祭拜,他们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节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2018-10-15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