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1 题号:3975648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她再次翻阅大量中医药典,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由于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的革命性的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提取成功的原因。
(3)在国家鼓励万众创新的今天,请就如何实现文化创新提出两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红色资源灿若星河。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广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省共有4000余处红色遗址散落在各地。这里刻下了无数革命印迹,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起义的英雄壮举,到红军长征在南粤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种,从中共三大在广州的胜利召开,到珠江两岸涌起改革春潮,近百年间留下的数不胜数的红色资源铸就了中央苏区红色土地、粤北红色堡垒、东江纵队抗战、爱国名人侨乡等红色基地。

这些优质的资源是生动鲜活的精神教材,也是硬核有料的信仰载体。立足这片沃土,传承红色基因,关键就在于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出红色文化实实在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讲好红色故事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
(2)学校团委拟举行“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请你就此主题撰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15字以内。
2022-04-18更新 | 92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秋分时节,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20年9月22日拉开了帷幕。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农耕文化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服务于古代农业发展方式,一些内容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悖,但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背后所蕴含的“规矩、自信、希望”,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成为农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更多意义上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说明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

(2)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某地学者就如何保护与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书。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大众传媒宣传“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互联网平台,各种自媒体等新型传媒加大传统文化普及,通过动画形式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大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普及使人们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



2021-01-31更新 | 12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方言是一种情怀,承载着乡愁与乡土的记忆;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保留着很多古汉语词汇;方言中的俚语、俗语和独特表达方式,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
在我国,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是国务院确定的全面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保护和传承方言的价值。
(2)运用矛盾的观点,谈谈如何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017-09-18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