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 大众传媒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412524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文化领域的深度结合,让网络文化成为正在崛起、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2006年1月7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市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届网博会展览分为“双创”主题馆及“网文”主题馆,其中“双创”主题馆努力展现展现动漫、游戏、视频,技术、硬件及终端等网络文化的各个分支于细项,呈现产业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样态:“网文”主题馆坚持“互联网文化”,融合新行业、公共文化、数字图书、数字博物馆等多元文化元素,提升和重塑网络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
我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一些网站钻政策法规的空子,以多种形式发布格调低下、内容粗俗甚至下流的信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1)网络文化正在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有人认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能就能净化网络环境”,请从联系的特点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提两条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天丰碑,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的建构产生重大拉抬效应。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材料二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数十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件遗产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案》。代表们认为,红军长征是一段永远不可遗忘的英雄岁月,是恢弘史歌般的荣耀。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表现,是我们获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历史记忆。我们要一直弘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设立“中国航天日”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申报长征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
(3)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提出两条建议。
2018-02-22更新 | 51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依托强大的航天科技综合实力,通过“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密切配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在中国空间站面向全球现场直播,先后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授课活动。2022年3月23日15时50分,中国空间站第二课开讲,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授课期间,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知识科普课。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天宫课堂"授课活动为何能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知识科普课。
(2)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中国航天追梦人”荣获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你写一份向“中国航天追梦人”学习的倡议书。
要求: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严谨;②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③严禁抄袭给定材料;④字数不少于150字。
2022-05-09更新 | 15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非遗要有活力,就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近年来,四川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场景,用百姓有认同、能感知、可体验的方式,着力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2022年7月9日,“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活动采用了实物展示与活态展演、现场传承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蜀锦、成都漆艺、挑花刺绣工艺、夹江年画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在展厅为观众讲述技艺与故事。8月9日,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在乐山市举办。现场,彝族式摔跤、峨眉武术、中华太极拳等表演引得观众拍手叫绝。近日即将举办的凉山非遗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将正式入驻“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实现凉山非遗文创产品从创意到落地的全流程孵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四川省举办系列非遗保护传承活动的文化意义。
2022-11-10更新 | 2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