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的作用 >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题型: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6 题号:47548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深入挖掘高凤林等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艺专家,先后攻克96项航天领域焊接技术难关,为“神五”至“神十”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是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35年来,从高质量的操作,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再到创新生产工艺,高凤林不断攀越焊接技术的高峰。高凤林三十五年的品质坚守,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需要要弘扬工匠精神,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成为“制造强国”。
(2)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据此有人认为,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成“制造强国”。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召开“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向大国工匠学习谈谈自己的两点打算,拟出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总字数60字以内。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第二,要热爱伟大祖国;第三,要担当时代责任;第四,要勇于砥砺奋斗;第五,要练就过硬本领;第六,要锤炼品德修为。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广大青年不断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坚定地前行。广大青年只有在精神上强,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谈谈材料一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锤炼品德修为,加强对精神世界的塑造。
2019-09-02更新 | 11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G村是深度贫困村,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简薄,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物质贫困加剧精神贫困,精神贫困又反过来增加脱贫难度。在外乡人眼中,该村村民性格执拗,目光短浅,好的政策无法落地,更别谈开花结果。

针对面临的问题,扶贫干部认为文艺扶贫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鲜活生动,老百姓容易接受,潜移默化直抵人心。他们把戏台改造成文化大舞台,建起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率先成立“感恩小喇叭”广播室,定期播放宣传党的政策、身边的好人好事;把县“五扶”三字经印在年历、纸杯上,写在板报上……那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细物,变成村民触目可见的教育阵地,时时刻刻浸润着村民的心灵,成为一堂没有声音的扶志课堂,熏陶了村民的精气神。村民思路得到改变,“服装做成夫妻档”“巾帼返乡做餐饮”“做鞋修鞋加电商”“老贫困当上鸭子王”“土地流转价值涨,引来金凤凰”等一个个脱贫故事口口相传。在外乡人眼里,勤劳、进取、开拓,成为G村人的新形象。


(1)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角度,分析G村是如何实现在外乡人眼里形象转变的。
(2)“扶贫先扶精气神”。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G村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
(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到了最后时刻。请你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提出两条具体建议并指出其依据。
2020-06-29更新 | 47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奈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重要的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1)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就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6-11-26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