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联系的客观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53146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互联网+”代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通过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
材料一       分享经济,古已有之。当前我国存在资源紧张稀缺和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分享烃经济最大特点是个人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商品和服务,因此正成为社会生活与经济运行的新模式。出门前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在网上短租……这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已经成功吸引5亿人参与,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10%以上。从宠物寄养、社区服务到车位共享、专家共享、导游共享,分享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供给端整合线下资源,在需求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个性化体验。以网络预约拼车为例,一家颇为知名的企业在343个城市上线顺风车服务,目前使用乘客超过1820万,日高峰订单突破223万,成为出行新时尚。
材料二       某苹果种植户过去种植“随大波”、销售“靠运气”,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后来,他参加了当地政府举办的互联网知识培训,学习掌握了许多新知识。他根据网上订单来安排生产、管理、铺售,当苹果才开花时,销售已经结束了,他又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的果田,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摘,享受田园之美、体验动手之乐,带动当地“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农民应该如何为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东中部地区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继续把西部大开发推向前进,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请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017-12-05更新 | 35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两千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六百多年前,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而是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曾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回顾世界近现代史,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损人利已,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我们党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运用文化的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并分析弘扬这些核心思想理念的现实意义。
(2)随着我国发展的日益强大,国际上有些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心存芥蒂,抛出强权与扩张的“中国威胁论”。请结合材料,任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角度驳斥“中国威胁论”。
2024-01-24更新 | 3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起来,高铁与网购或许有舶来品的嫌疑,但它们能用较少的时间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硕果累累,并且还后来居上成为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靓丽名片,值得我们思考。一切创新与创造,都必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百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增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获得感。影响乃至改变他人,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强大自己的国家、增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保持自我的特色和本色,才是一切文明与发明创造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以高铁为例,越来越密织的高速铁路网,来往穿梭的高速动车组,带来和改变的不仅是出行的便捷与体验的升级,更重要的是纵横交错的快速大通道,重塑着局域、城际乃至国家的版图结构。千百年来因地理阻隔而形成的人员对自我属地化身份的认同,正日益变得模糊起来。取而代之的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加速的推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发展空间的进一步释放与共享,特别是对于众多通勤一族来说,一小时、半小时生活工作交通图的形成,正在缓解和改变很多人为了梦想在一二线中心城市拼搏努力的现状。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高铁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
2019-09-08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