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联系的普遍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5956246
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达成了约30项重要成果,包括制定了《20创新增长蓝图》《G20贸易增长战略》等规划。在中国的推动下,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首次邀请多个非G20成员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共商全球发展大计。
  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愈益增大的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与风险,适时调整了发展思路,确保了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实现较快增长。中国的经改政策受到许多G20成员国高度评许,被认为是可供各国借鉴的“范例”,是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良策”。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尽管中国增速有所放缓,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0%左右,远远超过美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源。同时,中国推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战略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提出“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构想,倡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并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无私援助,为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别国难以企及的突出贡献。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中坚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模式为什么能成为可供各国借鉴的“范例”。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13年出访期间提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再到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需要各国坚定不移地共同抗疫;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军事冲突、贫困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也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我们要坚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自然观: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材料三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这是摆上“世界桌”的紧迫课题: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面对这些激荡全球的时代之问,中国作出了历史性回答——2020年,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并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1)结合材料一,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中国不断完善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影响了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观,请你列举两个。
(3)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请分析为什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指引中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2023-01-17更新 | 709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名校
解题方法

【推荐2】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说来,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尤其表现为成功开创和发展的独特现代化道路。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指我们党在科学总结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积极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回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基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形成的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辩证唯物论,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2)运用联系的观点,针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主题调研,形成议题报告。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列举的十个重要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分别来自《礼记·礼运》《论语·五子之歌》《论语·为政》等传统经典。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近代以来,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相融相通、协力共进。


(3)有人认为:只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4)当前,中国步入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总体来看,人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面临一些问题,请你指出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023-05-05更新 | 24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2020-10-24更新 | 5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