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运动的规律性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96 题号:5999937

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年代忠贞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在97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是改革开放时期扎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历练的“红色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


有人认为,“有了红色气质,人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说:“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执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的领导覆盖一切;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党坚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中国道路本质是社会主义,绝不能只走老路,而要勇闯新路,坚决不走邪路。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完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化解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以创新理念为发展“指挥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竞合发展、共赢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持续驱动力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节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持续性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明方向。落实该意见,需要各方努力突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面临的困境,比如有些人劳动观念淡薄,不以为荣反以为耻;社会分工不同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大众的职业偏见;学校教育中存在劳动课程课时难以保障,人才、资金投入有限……只有各方同心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良好风尚。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3)请你以“如何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新风尚”为主题,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加以阐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00字左右。
2021-06-02更新 | 56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截止到2022年9月27日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已进行了440次的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稳步推进以及“天空课堂”的开通,都昭示着中国航天事业朝着世界顶尖行列迈进。其中探月工程“绕”、“落”和“回”三步走战略则是根据中国自身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壮举-----月球背面软着陆,勇于探索,奋力攻关,精准计算,精心设计,精确控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核心成果,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航天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开创性成就?
2022-10-30更新 | 40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自然山水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怡人的风景。中国历代存在众多山水诗、山水画,呈现山石、流水、鱼鸟、草木、风云等自然事物构成的景象和意境。诗画中描绘的山水之间的各种变化和组合,体现了对宇宙和人世的深层理解。人与山水的这种相遇,是内外交互的共鸣过程。人既可在山水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又能田园牧歌式地生活,悠游自在地安顿人生。人与山水在精神层面的相遇,并非身心的分离,内在性与外在性的断裂,或自然山水的人格化,而是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材料二   2023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雅典大学的希腊学者的复信中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能在山水世界中实现精神超越。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三段论分析这段话中的“逻辑”,并说明其推理结构的合理性。
2023-05-30更新 | 4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