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把握世界的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特殊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625059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H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十九大精神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经认真分析后认为,由于该市人口众多,不同群体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职业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只依靠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并不一定能做到让所有人对十九大精神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为此,该小组创造性地以“四个课堂”为抓手来宣传十九大精神。一是开设“党校课堂”,组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走进党校听报告:二是开设“戏剧课堂”,面向乡村和街道,组织群众观看演出,把十九大精神和传统戏曲、山歌等形式结合起来,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三是开设“空中课堂”,除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外,把‘‘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作为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新阵地,让青年人在“指尖上”学习、领略十九大精神;四是开设“实践课堂”,组织人员走进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讲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让工人、农民从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学习、领悟、贯彻十九大精神。
(1)结合材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H市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作用。
(2)请你简要谈谈上述举措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
(3)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足教育战线的一项主要任务。请你根据本校实际,为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央视虎年春晚,一经亮相便迅速登上热搜。《只此青绿》灵感源于北宋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编导团队前期深入采风,与文物专家促膝谈心,收集观众的意见反馈,结合宋代的诗词绘画进行优化和完善,舞蹈设计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通过一系列颇具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展现千里江山。在舞台视觉效果上,通过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技术手段,用虚拟做了镜面的效果,配合舞蹈的呈现。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唤醒了观众心里的传统文化基因,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高髻青衣的少女们款款而行,娓娓曼妙的舞姿让人心神荡漾。剧中高难度的“青绿腰”随之刷屏,吸引全民竞相模仿。其中固然有个别成功者,但更多的还是挑战失败的个案,或重心偏移摔倒,或脖子扭伤不能动弹。医疗专家紧急提醒,此腰的确好看,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切记不要蛮干模仿。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能够唤醒观众心里传统文化基因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从矛盾特殊性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医疗专家的提醒。
(3)你所在的中学将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提两条具体建议。
2022-05-06更新 | 45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意即火了、路人皆知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秦朝博士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唐宫夜宴》节目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唐代服饰文化之美;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唐宫夜宴》的惊艳和“伏生护书”的动情,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多场景变换和舜美设计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物质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从这两个节目的热播中还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都是一种传播手段,可以实现融合与互动,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短视频成为“出圈”的胜负手,传统电视节目中需要针对短视频专门设计动情点和传播点;而长视频则具有完整的知识信息和多元的表达空间,适合集体观看。事实说明,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可以平衡不同传媒之间的既有优劣势。只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锐意创新,传统媒体就仍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这些节目何以“出圈”。
(2)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说明大屏和小屏融合互动所蕴含的哲理依据。
(3)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需要喜闻乐见的形式。请你围绕此主题拟定三个具体形式。
2023-11-09更新 | 126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3】材料一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在二十大报告中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说明党应该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应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

材料三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推进国家现代化。历史证明,想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子行不通,照抄照搬别国工业化发展的模式也“水土不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3)假如你是学校一名“二十大精神”宣讲员,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撰写一篇宣讲提纲。
要求:① 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 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 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4-01-30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