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443 题号:646362
材料一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四大发明、《论语》、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太极、京剧等,并通过开幕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
材料二 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充满着时代气息,传递当代中国风范。如用发光的人搭建一个鸟巢、太极等。最后出现的宇航员,更是取材于神舟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伟大实践。
材料三: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还大量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将古老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法表现,显得更时尚。
(1)上述材料体现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2)请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说这次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9-10高二·江苏·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生肖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古时候,为了让贫民百姓也能记住自己出生的年号,就使用了最简单的动物纪年法,后来称其为“生肖年”。生肖已成为每个人的出生符号、生命符号之一,是每个人的吉祥物,人们赋予十二生肖不同的象征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

中国农历猪年,某网站发布了猪年运势分析:踏入猪年,属猪的朋友迎来他们的本命太岁年,俗称“本命年”,是犯太岁的一种,要提防外伤、同行之间的口舌纷争以及钱财破损,健康运势欠佳,要格外注意安全,避免被金属利器所伤。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生肖文化的认识。
2022-04-03更新 | 139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2018-11-12更新 | 8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织言绣语”为主题的2019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惊艳亮相。此次展览精选出贵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运用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把传统非遗元素嫁接到新的民间工艺产品中,以体现中国纺织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展区的设置也十分有特色,创新性地融合了水族、苗族、布依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非遗特色,体现出民族的融合、非遗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这对推动“非遗活化”很有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不仅传承了知识和技艺,更传承了文化和精神,为各民族、各地区提供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持续。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与文化,更重要的是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改革创新,让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保护和推广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正确的选择。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是怎样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2020-08-08更新 | 2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