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运动的规律性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80627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4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材料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超级工程”大桥。其中,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抗16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座有“颜值”的“生态”桥。三座通航斜拉桥--“中国结”、“海豚”、“风帆”各具特色,兼顾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为不影响白海豚的生长环境,施工前就对白海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观测,施工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立于大桥上,可见白海豚水中跃起。白海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港珠澳大桥是如何体现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材料二在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港珠澳大桥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工程建设,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没有经验可循。大桥线路需经过伶仃洋航道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一方面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和航班降落限高需求,还要满足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使用寿命120年的要求。一系列技术难题倒逼建设者不断创新,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400多项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创造了大桥防风防腐防震技术、世界最大钢箱梁和桥塔的制造安装、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等7项世界记录,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和检测,10月24日,大桥正式通车。


(2)结合材料二,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道理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人与自然的非正常互动是疫情暴发的深层缘由。作为病毒的重要载体,能够携带数百种病毒的野生动物一般不会主动入侵人类生存空间传播病毒而危害人类生命,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可能要归咎于人类自身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交易以及食用。部分人或出于猎奇炫耀心理,或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滥杀滥食野生动物,这就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疫情爆发的深层缘由在于人类自身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开始积极应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议在社交活动中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停产停工,加大对医疗行业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力度等。广大医务工作者则积极探索已有药物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作用,同时还积极研发疫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疫情爆发给我们的警示以及我国积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体现的哲学道理。
2021-03-08更新 | 27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材料一:大数据是的处理流程是:首先利用多种轻型数据库收集海量数据,将不同的数据流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各种各样的关联,最后进行一定的预测。依托这一流程,决策将日益,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决策效果精确量化,效率大幅度提高。
材料二:在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时期,湖南省及早制定了大数据文化发展战略:一是营造湖南“文化大数据管理环境”,开展各类文化大数据库的建设;二是建设湖南“文化大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信息横向和纵向的共享渠道,促进湖南文化基础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湖南文化大数据国际信息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三是提升湖南“文化大数据整备能力”,支持文化大数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示范,加快文化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等,以促进创新文化内容,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1)有人认为,大数据决策克服了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因而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式。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2)材料二中湖南省大数据文化发展战略的举措对湖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2016-11-26更新 | 15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人们是如何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
2022-11-10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