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8566601
2016年发生的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反映出逆全球化思潮正在涌动,曾经的“地球村”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等思潮掩盖。
材料一:出于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担心,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三大国际机构一致发声,警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加强战略对接、务实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在保护了美国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伤及自身。”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特征的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如何做到“务实合作”。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工作锻炼、干事创业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青年干部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就必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下基层是如何促进青年干部成长的。
2022-01-05更新 | 9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时间

会议

相关内容

意义

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

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初步表述。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完成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满信心”。

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初步表达。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

2016年7月1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

2021年11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

坚定历史自信的提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实践底蕴,提供接续奋斗的历史启迪。

材料二   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摘自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深化对“自信”的认识的。
(2)根据材料二,同学甲运用逻辑知识推论出:中国没有出现灾难性后果,所以中国没有全盘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分析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3)班级召开“学党史、强自信、跟党走”主题班会,请列举两条发言要点,每条不超过30字。
2022-07-22更新 | 10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 193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约拉钠提出,世界上可能会存在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说它们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为求证这一猜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研究。进入21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科研设备不断进步、研究水平迅速提升。来自UCLA和UC lvine的两个实验团队与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团队合作开展大量实验,最终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他们将这一粒子命名为“天使粒子”。这一发现有助于拓扑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但是,微观世界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1)结合材料,说明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什么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2020-08-19更新 | 6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