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873099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锦鲤”“官宣”“C位”等“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形象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人们生活中的重大热点话题。网络语言具有简洁精炼、形象传神的满足了网民个性化表达、快捷化交流的需要。但一些网络语言粗俗泛滥,过于随意化,让人难以看懂,失去了语言的美感,甚至污染了文化发展环境。对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新出现的网络语言是不是新事物,还有待历史的考验和筛选。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图表题 | 适中 (0.65)

【推荐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和系统回答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
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实现了强起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是如何体现人类追求真理历程的。

材料二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未来“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纲要的编制坚持问计于民,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历经“千锤百炼”而诞生的规划纲要,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2021-05-04更新 | 19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党章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了党纲,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党的三大至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17次党章修改。在96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时把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到党章中,从而使党章在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改革发展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新的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有利于更好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指导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修改的原因。
2018-02-04更新 | 10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曾发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教育专家认为这与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联。例如美国教育界主张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通过不断的复习背诵,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材料二:从教育部获悉,新高考方案2020年实施,本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材料三: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采用“3+3”模式,除语数外3个主考科目外,其他3门是选考科目,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1)“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
(2)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新高考改革更加注重提升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该如何提升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三个角度为参加新高考学弟学妹们提出选课时的参考意见。
2017-04-14更新 | 3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