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0 题号:929567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极具中国特色、颇有文化底蕴、广受群众好评的电视节目,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谈话中信手拈来的古典和名句出发,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等主题,使历史经典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悟传统文化之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怎样使历史经典焕发出蓬勃生机的。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诞生于1963年的“枫桥经验”是源于浙江诸暨、闻名全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典范。“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至少经历过三次嬗变:一是社会管制时代,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依靠群众、化解矛盾;二是社会管理时代,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群防群治、维护稳定;三是社会治理时代,其核心内涵概括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共建共治共享。2013年11月,习近平提出“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使“枫桥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影响和长久的生命力。

材料二:早在明代,王阳明就提出“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觉”的观点;顾炎武强调,“法令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法令繁而教化亡,则机变日增,材能日减”。这些观点提醒人们: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关注良好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养成,要关注法律的本质在于引导和教化人们走向更高的道德水准。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不断完善既有的制度规则,也要注重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传承。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继承传统政治思想的道理。
(3)某校举办现代社会治理研讨会,请你提出两条发言提纲。(注意逻辑清晰,切合主题,能够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2019-04-18更新 | 351次组卷
主观题-辨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谦和礼让的六尺巷典故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深刻意义,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017-06-29更新 | 4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材料:《求是》杂志载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和而不同的理念、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大同社会的理想等等都值得挖掘和弘扬。孔子真知灼见中的持久价值,对当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及进行个人修为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古人早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重视民众的力量、努力满足民众需求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0-10-29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