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遗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8 题号:9500948

材料一汉字是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重要截体和见证,回答“汉字从哪里来”的问题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而甲骨文研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座谈会时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材料二今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教科书,其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大的变化就是“先识字,后拼音”,打破了“先拼音,后识字”的传统编排。这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降低了认知难度,还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一年级老师和学生的认可,确实是一次有益的改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甲骨文研究的文化意义。
(2)分析说明识字、拼音编排顺序的调整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已经被选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今天“二十四节气”存在的依据。
2017-05-16更新 | 5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个颇具沧海桑田之感的表述,便是三星堆遗址的专属标签。从2013年起,三星堆两次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
2022-11-28更新 | 18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20年12月,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自15~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发展,送王船逐步从中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中国闽南地区的汉族、畲族等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华人、峇峇娘惹人、印裔马来人等,都是该遗产项目的积极实践者。送王船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在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送王船”申遗成功的意义。
2021-05-12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