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 文化遗产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9809452

敦煌,不仅是西北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材料一   莫高窟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莫高窟与许多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一旦被破坏,不可再生,所以保护必须是第一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石窟的保护是关键。

从2014年开始,敦煌莫高窟实行旅游新模式——“单口总量控制、线上预约购票、数字洞窟展示、实体洞窟参观”,从而大幅提升了游客参观体验,有效缓解了莫高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旅游开放探索了宝贵经验。

目前,敦煌研究院在过去看守保护、抢险加固保护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基本建成了以文物安全、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安全保卫、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为手段,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保护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做到对莫高窟“保护是第一位的”。

材料二   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体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敦煌艺术展览,成立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此外还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参考上述材料,说明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的文化意义。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图表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汉字鼻祖的甲骨文,内容涉及殷商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出于方便书写、易于识认等需要,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以“龙”字演变为例,见如图),简体字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的传承面临困境。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对甲骨文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传承和保护甲骨文?
(3)结合材料,分析在甲骨文的传承和保护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8-11-26更新 | 20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始春秋,成隋炀,出邗沟,连京杭。流过唐宋元明清,融通南北举帆樯。"大运河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刻画着扬州的繁荣,沧州的雄浑,拱宸桥的车马,运河钞关的繁忙……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为了更好地发掘、利用大运河沿线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需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把实现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在彰显国家文化形象整体性的前提下,把沿线从京津到齐鲁再到吴越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展示,既要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传承和传播大运河文化,还要在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和相关生态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忠河、通济渠(汴河)等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结合材料,请就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出三条建议。
2020-04-29更新 | 19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全面宣传展示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首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将于2017年8月11日至15日在福州举办。本届博览会以“世界遗产·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主题,同期还将召开“首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高峰论坛”,力求为热爱世界遗产文化、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届时,3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官员、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将齐聚一堂,围绕共同关注的世界遗产文化开展交流与展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召开首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的意义
2017-12-15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