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区域产业活动 >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农业的区位选择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1 题号:10473209

毫秕稻米原产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如图1),从明朝开始就被指定为皇家贡米。毫秕是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最高可长到2.8米(如图2)。毫秕对生长环境要求高,需要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周期长达6个月,但亩均产量仅150千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高产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毫秕种植越来越少直至绝种。2007年遮放镇从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回种子,恢复了毫秕的种植。毫秕稻米每千克售价超千元,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遮放镇放弃种植毫秕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快B.粮食需求增加
C.种植技术失传D.饮食结构改变
2.2007年遮放镇恢复毫秕种植主要得益于(     
A.生态环境改善B.气候生长期变长
C.国家作物种质库建设D.种植技术创新
3.与毫秕稻谷价格高无关的是(     
A.适宜生长的范围小,产量低B.历史悠久,品牌影响大
C.机械化耕作,生产成本高D.生长周期长,管理成本高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物候季节是以一年中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为指标划分的季节,它长短的空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有学者依据各物候季节的长度将我国划分为5个物候季节类型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对应的物候季节类型区分别是(     
A.Ⅱ、Ⅲ、V、Ⅳ、IB.Ⅱ、Ⅳ、V、Ⅲ、I
C.Ⅱ、Ⅲ、Ⅳ、V、ID.Ⅱ、Ⅳ、Ⅲ、V、I
2.对物候季节类型区的研究与划分有利于研究(     
A.气候形成与变化条件B.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
C.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D.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
2022-01-16更新 | 270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读“黑龙江省1960-2000年种植结构变化示意图”和“种植结构变化与收益变化的关系表”,下列叙述不可信的是

黑龙江省1960-2000年种植结构变化示意图
可能的变化形式小麦→水稻玉米→水稻大豆→水稻
每亩纯收益增加量(元)1007060

种植结构变化与收益变化的关系表
A.每亩纯收益水稻明显多于小麦
B.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得到改善
C.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种植比例明显减小
D.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增加迅速,适宜种植水稻
2013-10-12更新 | 1537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3】蜂农根据花期的变化,在一年中不断转换养蜂的场地,称为转地养蜂。图为某蜂农的地路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蜂农转地养蜂的主要的是
A.扩大市场B.增加产量C.丰富品种D.降低运费
2.转地养蜂中,蜂农最关注的气象要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风力
3.与四川省相比,蜂农在青海省采收的油菜花蜜
①养分含量高 ②农药残留低   ③保质时间短 ④省外销售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8-04-28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