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内力作用
题型:选择题-选择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1 题号:12769394

重庆市奉节县的旱夔(kui)门堪比长江三峡的夔门,两块巨大的绝壁高约600余米,相对而立,中间留有一道笔直狭窄的山口,犹如石门敞开(如下图),因山谷里平时干旱,雨天才出现小细流,旱夔门由此得名。旱夔门地处石灰岩山区,山谷底部有暗河流动,河流源头的碧绿深潭里,每隔10余年会喷出10多米高的水柱,响声如雷,当地人称为“炮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旱夔门的形成过程是(     
A.岩层挤压一断裂下陷一流水侵蚀一岩石崩塌
B.内力抬升一流水溶蚀一溶洞扩大一顶部塌陷
C.内力抬升一流水下切一冰川侵蚀一岩石崩塌
D.岩层挤压一冰川作用一流水下切一顶部塌陷
2.“炮泉”是(     
A.人工设计的独特景观B.深潭落石飞溅形成
C.暴雨突降发生的景观D.间歇性的地下涌泉
3.“旱夔门”崖壁上植被明显少于顶部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相对较差B.光照条件相对较差
C.崖壁地形高耸陡峻D.石灰岩流水溶蚀强

相似题推荐

选择题-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1】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下图为波浪岩景观图和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与波浪岩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A.乙B.丙C.丁D.戊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风化剥蚀→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2022-01-18更新 | 122次组卷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的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序号与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沉积作用B.②一风化作用C.③一重熔再生作用D.④一侵蚀作用
2.图中④作用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B.大理岩C.砂岩D.玄武岩
2013-09-25更新 | 423次组卷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东北部台北县万里乡。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地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及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岩怪石。

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年,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蕈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整个野柳公园内有180余个,完整地记录了蕈状石的演育过程。

图Ⅰ为野柳地质公园位置图,图Ⅱ为野柳公园中著名景观“女王头”,图Ⅲ为“蕈状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初期:海平面以下倾斜的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解理(裂隙)。 中期:岩层露出海平面,受到海水的侵蚀解理越来越大。后期:地壳继续上升,下层岩石接收海水侵蚀,由于岩石较软,侵蚀较快逐渐形成脖子较细的“女王头”。

1.“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关于“女王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玄武岩B.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
C.其形成初期主要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D.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力侵蚀
2.结合图Ⅲ,分析喀斯特地貌中与蕈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相似的是
A.石林B.石笋C.溶洞D.石柱
3.对于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理解正确的是:
A.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B.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D.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平行
2017-05-17更新 | 2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