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城市与乡村 > 城镇化 > 城镇化概念及意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13819841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些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面积约占全国21%,人口和GDP均超过全国40%。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略图,甲、乙圆圈范围内为长江经济带中的两个城市群。



(1)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其最主要的标志是____;与乙相比,甲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较____(填“高”或“低”)。
(2)与重庆相比,上海水运的主要优势在于地处长江________(填具体交通运输方式)便利。
(3)从自然角度,指出洞庭湖平原成为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4)简述湖南省发展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条件。
20-21高一下·云南大理·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开始向郊外转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外,在郊外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下表给出了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项目

国家
1970年1992年
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美元)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美元)
埃塞俄比亚96913114
韩国41282746777
英国8919128915625
美国7448617623180
日本7119467729486

(1)资料中叙述的现象在表中的__________(国家)最明显,人们称为逆城市化现象,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_________发展水平,但也可能对该地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3)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适宜的模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0-03-21更新 | 3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状况。


材料二:下表示意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年份(年)特大城市数量(个)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1960114625229.530.428.4
198022210311934.033.434.6
200040812927940.834.0.44.2

(1)结合材料一,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
(2)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2021-06-23更新 | 6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影响我国城镇化质量。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城镇经济欠发达,拉动人口就业并向城镇聚集的能力非常有限。下图示意1980~2020年西藏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

(1)与全国相比,说明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分析城镇化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的可能原因。
(3)请为西藏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4-03-27更新 | 3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