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土壤 >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2 题号:14507621

山西某农场种植冬小麦,该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0~40cm深的土层翻耕比留茬免耕总有机碳储量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2.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会(     
A.降低土壤温度B.增强土壤透水性能C.保护土壤结构D.提高表层土壤肥力
3.尽管免耗能够较好恢复土壤有机质,但东北平原某黑土农场仍推行深耕改土,推测其推行背景是(     
A.表层土壤受侵蚀较严重B.表层土壤病虫害渐趋严重
C.深层土壤结构疏松D.深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知识点】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是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形成的,燥红土是在热带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是在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形成的。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B.赤红壤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C.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D.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河流沿岸
2.海南岛地处热带,发育有亚热带黄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成土母质B.地貌C.生物D.人类活动
3.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壤的共同特征有(     
①土壤的风化和成土作用较慢②铁铝氧化物有明显积聚③土壤酸瘦④生物物质的循环速度较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2-16更新 | 169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某校组织学生去野外实习,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A.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B.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C.淀积层、腐殖质层、淋溶层D.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积累和分解有机质②富集营养物质③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④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同学们在野外实习中用手表判断方向,下面四位同学方法正确的是(     
A.B.C.D.
2021-01-22更新 | 216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3】耕作层土壤是土壤剖面中最靠近地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含量最多、对地力快速恢复和植物生长最有利的表层土壤。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再利用是缓解我国人地矛盾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农业生产实践中,回填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且初期增施有机肥效果不佳。表1示意山东泰安不同肥力水平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并分别经分层回填和混合回填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层深度/cm回填方式有机质含量/(g·kg-1)(回填一段时间后)
肥力较高样地肥力较低样地
0~20分层回填13.9513.08
混合回填12.5412.06
20~40分层回填9.689.24
混合回填11.239.49

注:分层回填指按照剥离前的原土层顺序回填,混合回填指将剥离的土壤混合均衡后回填。

1.耕作层0~20厘米的表土回填应注意(     
A.肥力较高时分层回填,肥力较低时混合回填B.肥力较高时混合回填,肥力较低时分层回填
C.肥力高低皆混合回填D.肥力高低皆分层回填
2.耕作层土壤回填后短期内增施有机肥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     
A.土壤结构紧实B.分解作用较强C.风力侵蚀显著D.植被根系较少
2024-01-19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