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城市与乡村 > 城乡空间结构 > 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06 题号:1577955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乡村聚落内部形态呈团聚形。1995年以前区域内粮食以自给为主,农户耕作半径影响了土地开发强度,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环形土地利用带。下图为1995年前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



(1)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说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化的原因。
(2)说明图中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3)有学者推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会逐步合并,形成以少数较大聚落为核心的乡村聚落体系。请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热播扶贫大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宁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从偏远山区异地搬迁到靠近银川的平原地区闽宁镇,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发展产业、治理生态,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绿水青山、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材料二:地窝子,是剧中人们早期在宁夏平原的居住方式,地窝子控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1)简述西海固群众移民的原因。
(2)移民初期当地采用地窝子的居住方式,据此推测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3)目前宁夏平原的地窝子逐渐消失的原因。
2021-05-12更新 | 96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部门对云南省西部山区某自然村进行了农业普查,下图是该村地形剖面图,下表是该村不同海拔土地利用结构(%)。该村面积约1.5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362人,常住人口286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稻生产的熟制逐步发生改变,大部分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热,海拔1000米附近稻田一直保持一年两熟,成为该村的基本农田。

海拔〈米)

700以下

700-900

900-1100

1100以上

稻田

86

91

51

0

住宅

0

0

9

0

菜园

0

o

22

0

其它

14

g

18

100


(1)与户籍人口相比,简述该村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
(2)表中,该村“其它”土地包括多种利用类型,请列举其中3种主要类型。
(3)说明海拔1000米附近稻田成为该村基本农田的有利条件。
(4)分析该村水稻熟制改变的积极意义。
2019-03-05更新 | 36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渔光一体”是通威集团首创的光伏电站开发模式,即在水产养殖的同时,于水面架设光伏组件发电。作为国内唯一的农牧、光伏“双龙头”企业,通威集团控制的养殖水面积非常广。为降低光伏电站在复杂水面的运营成本,2015年起,通威集团采用华为公司的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为推动高纬、高寒区“渔光一体”的突破性应用,2021年通威集团联合黑龙江大庆市青花湖(下图),以“渔光小镇”创新型产业融合模式为核心,实现渔业和光伏协同,同时发展旅游休闲,助力乡村振兴。



(1)说明黑龙江青花湖建设水面光伏电站的不利自然条件。
(2)概括通威集团与华为公司合作建设水面光伏电站各自具备的优势条件。
(3)简述“渔光小镇”创新型产业融合模式助力青花湖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
2022-11-25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