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地球上的水 > 相互联系的水体 > 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392 题号:1782505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是陆地碳向海洋和大气传输的重要通道。河流水体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有机碳(DOC)和无机碳(DIC)。河流输送的有机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等。无机碳来源包括岩石(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有机质的降解、河水与大气的交换以及地下水的影响等。河流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表环境、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情况不同,其输送的陆源碳的来源和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下图示意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各站位DIC和DOC浓度分布。



(1)与长江、黄河和珠江相比,说明黑龙江陆源碳浓度的特点。
(2)分析黑龙江中DOC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3)为减少黑龙江中DOC的含量,请你从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横亘半岛,最高峰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面积达660万平方千米,厚度3000米,向南覆盖到48°N的广大欧洲地区,古冰川作用显著。距今12000-8000年时,冰川消退,波罗的海形成。下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位置和地形。


   
(1)说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特征。
(2)说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现在仍有冰川存在的原因。
(3)说明地形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西侧河流特征差异的影响。
2023-03-15更新 | 214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射阳湖历史上曾是江淮之间的大湖,经历了海湾—潟湖—平原淡水湖—河道型湖泊的演变过程。射阳湖在构造上属于凹陷区,曾为浅海海湾,在约7000年前受三角洲平原发育的影响,逐渐成为半封闭的潟湖,隔沙堤由狭窄的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约3100年前,我国进入气候寒冷期,海平面下降,加速古射阳湖蓄淡排盐,古射阳湖逐渐成为平原淡水湖。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后,古射阳湖加速萎缩,湖盆更加宽浅,湿生植物繁茂。约150年前,古射阳湖已演变为长条状的河道型湖泊,大部分地区已淤积为荡滩沼泽或已垦为农田。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古射阳湖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海平面下降加速古射阳湖淡化的机制。
(2)说明黄河夺淮导致古射阳湖萎缩的原因。
(3)与平原淡水湖时期相比,分析成为河道型湖泊的射阳湖水文特征的变化。
2023-02-17更新 | 468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甲图为怒江流域图(中国境内),乙为近30年来甲图中M水文站及相应区域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幅度图,丙为近30年来甲图中N水文站及相应区域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幅度图。



(1)分析图中M水文站的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河道特征。
(2)据图推测M河段附近的主要补给类型,并说明理由。
(3)N河段11月气温和降水增加幅度均较大,但径流深度反而减小,判断其原因。
2022-07-04更新 | 6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