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河流堆积地貌
题型:综合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450 题号:1789947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里下河地区(下左图)在距今6000多年前曾是一片浅海,后逐渐演变为古射阳潟湖(被沙坝分割与外海分离的水域)。唐宋时期,为阻止海水入侵,潟湖东侧多次修建堤坝,促进了潟湖的萎缩。1185~1855年,黄河改道南迁,使海岸线不断东移;黄河多次溃决,进一步加剧射阳湖的萎缩。为应对黄河改道和人口增长,该地区修建了排水渠、入海河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甲地及其周边地区从河道和沟渠中挖出淤泥,堆成高出水面4~5米的垛田(下右图)。20世纪80年代以来,垛田面积锐减,“两厢瓜圃”的美景几近消失。2014年4月,甲地的垛田景观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1)描述里下河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分析黄河改道南迁导致里下河地区水患频次增加的自然原因。
(3)针对垛田面积锐减的现状,提出保护垛田景观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秦皇岛市北戴河以南至滦河口的海岸沙丘长约40km,沙丘带最宽达4km,沙丘高度在20-40m之间。丰富的沙源、适宜的风动力和广阔的海岸地形是形成和发育海岸沙丘的主要要素。海岸沙丘区向陆侧为潟湖和潟湖沼泽,低湿积水,沉积物较细,风沙覆盖在潟湖沉积之上,在沙丘向海一侧,地势平坦潮差大,退潮后可形成宽广的沙质海滩(海滩宽50-150m,退湖时宽200-600m,坡度小于5°)。滦河全长877公里,流经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地,流域面积44900km2,地质学家认为滦河为海岸沙丘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1)从风动力角度分析滦河三角洲以南未形成大面积沙丘的原因.
(2)说明滦河流域的物源转变为海岸沙丘的地质作用过程。
(3)从本区风频和风速角度分析沙丘移动范围小的原因。
(4)根据近些年来海岸推移特点推测沙丘移动的方向并简析原因。
2021-02-26更新 | 652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融褶皱是指永久冻土的季节性冻结层的反复冻融作用,导致该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多分布在具有波状或水平层理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中。黄河源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季风和西风带交互影响的地带,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某研究小组在黄河源某段开展研究,发现当地普遍发育现代冰川,并对河流沿岸地层剖面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沉积地层剖面中夹有典型的古洪水泛滥沉积层(河漫滩相),并伴有冻融褶皱发育(图)。



(1)调查研究发现古洪水泛滥沉积层02、01形成于不同年代,试分析其判断依据。
(2)研究小组在01下层甲地采集了有机质沉积样本,检测发现其14C(碳同位素)年龄达3万年,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08-26更新 | 62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过程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材料三   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由于大型的构造作用和外力作用,黄土塬的形状发生了演变,图1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



(1)如用图2表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B、C分别代表什么?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什么?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县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     
A.荒漠B.草原C.森林D.水乡
(3)结合材料三黄土高原塬面的演化过程,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可在以下选项中选择:逐渐分散/内部聚集/均匀分布/零散分布),并分析原因。
2021-12-17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