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人文地理 > 人口 >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题型:单选题-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8715754

利用气候条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区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明程度、生活成本等指标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某类型人口流动适宜度指数。下表是“2020年我国某类型人口流入适宜度指数排行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广州海口厦门福州南宁三亚
适宜度指数157150145137136133
排名123456

1.该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是(     
A.养老B.经商C.旅游D.求学
2.该人口流入对迁入地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容量增大B.社会服务短缺
C.科技水平提高D.就业压力增大
3.近几年京沪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呈负增长B.落后产业淘汰迁出
C.城市环境质量差D.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人口偏移增长是指区域内部子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偏离区域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是人口分布发生变化的根源。其值为正,说明子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其值为负,说明子区域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我国的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下表示意我国穆斯林人口增长总量及不同地区穆斯林人口偏移增长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地区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1982—1990年

1990-2000年

2000-2010年

全回穆斯林人口增长总量

123.76

555.42

299.47

271.6

282.15

东北地区

8.58

-6.52

-4.76

-8.8

-12.03

华北地区

22.3

-37.35

-5.06

-5.62

-10.79

华东地区

-20.27

32.75

4.31

-4.26

-6.34

华中地区

5.09

2.16

0.14

一6.81

-16.07

华南地区

0.59

-0.28

0.08

2.35

2.5

西南地区

3.45

2.08

-0.21

6.33

-5.37

西北地区

-19.73

7.15

5.49

16.81

48.1

上海市

3.95

-1.97

-0.24

0.05

1.79

广东省

0.39

-0.11

-0.39

1.81

2.55

海南省

0.01

0.07

0.07

0.23

0.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6.4

19.09

3.95

10.13

5.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34

-20.18

4.84

4.65

51.76

1.根据材料可知(     
A.1953-1964年华北地区穆斯林人口向外扩散B.1953年以后华东地区穆斯林人口一直集聚明显
C.1964年以后西北地区穆斯林人口集聚明显D.广东省吸引穆斯林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2.导致2000-2010年新疆穆斯林人口偏移增长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段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通达度B.人口基数C.生育观念D.国家政策
3.海南省穆斯林人口偏移增长量远小于宁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偏南B.生育观念改变C.人口密度过大D.人口政策限制
2022-04-11更新 | 67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院士是我国高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引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示意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及之间的就业流动(单位: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依次表示(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D.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2.丙地区内部院士就业流动数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对外交流方便B.科研环境好C.人口密度大D.文化底蕴深厚
3.下列城市之间,院士就业双向流动量最大的是(     
A.北京和上海B.宁波和杭州C.太原和西安D.广州和深圳
2022-04-10更新 | 237次组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不少在大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员被称为“城归”。据此回答问题。

1.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到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B.宗教C.自然D.文化
2.“城归”现象给乡村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缓解人口压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11-26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