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区域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 水土流失的原因
题型:综合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305 题号:1926238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区,区域内水土流失差异较大,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显著。近年来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长汀县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富民。实现了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转换。下图为该地碎屑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模式图。



(1)与其它地区相比,裸岩地区域水土流失较强,请对此加以解释。
(2)福建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形成了封禁、种植等高草灌、小穴播草、浅层播草、种植灌木乔木等行之有效的科学治理措施。结合下表各分布区的特点,说出适宜各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分布区特点
山脊分布区山顶,山脊基岩裸露,山坡土壤层薄
砂岩分布区基岩裸露,多裂隙
泥岩分布区泥岩全风化,分布薄土壤层
下坡和坡脚残坡积层土壤发育较好
(3)说明长汀县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耕作管理可以改变地表微地形条件。黄土区耕作中普遍采用直线坡面、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等高耕作等耕作方式对地表进行处理。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方式下,地表微地形表现为凹凸相间的小丘和洼地,且分布比较随机;等高耕作呈现沟垄相间的微地形特征。地表微地形起伏大小呈现“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面”的规律。下图甲示意不同耕作方式对产流量的影响,图乙示意不同耕作方式对产沙量的影响。



(1)描述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量的变化特征。
(2)在降雨条件及坡度、坡长相同的条件下,指出地表微地形起伏大小对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
(3)简述耕作管理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环境的生态作用。
2022-01-24更新 | 858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以“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下表为高原上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与土壤侵蚀及森林覆盖率关系的相关数据。

年降水量(mm)30035040045050600650
森林覆盖率(%)8101522396871
土壤侵蚀
(t·km-2·a-1)
500510015100236001610021001800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I:以工程措施为主,如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方案Ⅱ:以生物措施为主,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同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



(1)根据资料,绘制“年降水量与土壤侵蚀及森林覆盖率关系图”,并描述土壤侵蚀随年降水量增加的变化规律。

(2)指出黄土高原生态特别脆弱地区的降水及植被指标。
(3)与甲地不同,乙地选择了治理方案I,请简述理由。
2022-11-12更新 | 364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具有典型的沙土二元结构坡面。某研究组建造模型(下左图)研究当地不同降雨历时条件下,沙层厚度和粒径组成对坡面产流时间、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变化。黄土主要由黏粒和粉粒组成,黏性比砂粒大;坡面径流包括地表与地下径流,砂粒粒径大,利于沙土界面流的形成。右图示意沙层厚度对不同降雨时段15min产流量的主效应图。



(1)六道沟流域风蚀与水蚀交错进行,分别指出当地风蚀和水蚀的主要季节。
(2)说明不同降雨时段与沙层厚度条件下产流量的变化特征。
(3)研究发现,降雨中前期薄覆沙坡面不同时段产沙量及不同历时总产沙量都大于厚覆沙坡面,而在降雨后期则相反。请解释其原因。
2021-05-30更新 | 4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