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区域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荒漠化 > 荒漠化的危害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9 题号:1993233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适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材料三北京市某中学在十月中旬到塞罕坝林场进行游学活动,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在与林场老工人的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林场建设之初(1962年)塞罕坝的无霜期一年只有56天,比现在短的多,大风天比现在多,降水量也比现在少很多,9月份就会开始下雪。


   
(1)简述塞罕坝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2)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原因。
(3)请以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经济的影响为例,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尤其是土地利用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和波动性特点,使自然环境有潜在的脆弱性,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方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该地带上的生态退化。西辽河流域是农牧交错带上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盐渍化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余的地区盐渍化土壤有零星分布。下图为西辽河流域地形和位置图。


农牧交错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曾达到3.08‰,平均人口密度从10~15人/km2增加到40~60人/km2,高者可达80人/km2。尽管进入80年代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实行照顾政策等原因,情况更是如此。下右图为西辽河流域的1998年~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1)分析西辽河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风蚀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分析西辽河流域西部和南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3)分析盐渍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流域东部地区的原因。
(4)据上右图,指出该流域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变化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
(5)根据上述材料,提出西辽河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2-08-09更新 | 27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其中有多处“魔鬼城”,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大自然造就出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山石(雅丹地貌)。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图为两幅景观图⽚和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



(1)⽐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2)说明强烈的风沙活动对当地⼈们⽣产⽣活有哪些影响?
(3)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风沙活动带来的荒漠化?
2023-04-07更新 | 11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071.9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湖面面积缩小了一半。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


(1)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分析其合理性。
(2)分析近几十年来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的主要沙源。
(3)简述该区域气候特征并说出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2021-09-06更新 | 4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