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防灾与减灾 > 防灾减灾手段 > 自然灾害的监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200779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四川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等形式发出。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1)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属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2)讨论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的重大意义。
(3)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避震方法。
(4)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风的变化程度和强弱会引起其他气象要素变化,探究风场时空分布及其历史变化规律,可为气候预报预测和风能科学利用提供重要参考。辽宁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受风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风速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省份,农业的发展程度较高,由于长期受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农业受灾范围广,经济损失严重。同时,辽宁省是能源消耗大省,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发使省内常规能源濒临枯竭。




(1)分析辽宁省1964—2019年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判断辽宁省1964—2019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3)结合辽宁省的资源现状及平均风速时空演变特征,提出辽宁省防风减灾工作和风能科学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022-05-23更新 | 65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 人类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和塑造着地表形态。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诱发地质灾害。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减少当地泥石流危害,A地区可采取哪些工程措施防灾减灾。
2023-12-24更新 | 7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秦至两汉时期,疫灾重灾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重灾区向南迁移到江淮之间;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新的疫灾重灾区;南宋金元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闽赣及鄂东地区、北京周边地区为疫灾重灾区。下图示意公元前220年—1949年间中国疫灾年数分布和疫灾中心的变化。

(1)指出古代疫灾总体的空间差异及重心变化。
(2)研究发现,夏季风强盛时期疫灾发生后影响范围小,试分析原因。
(3)历史上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以洪灾为例,阐述其中的道理。
2023-11-16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