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区域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 水土流失的原因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 题号:2025227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土壤侵蚀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平原侵蚀较弱,皖南山区侵蚀较强。下图示意安徽省南部地区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比例(单位:%)。


   
(1)从地形角度,分析安徽省南、北部土壤侵蚀差异的成因。
(2)说明安徽省南部地区东南坡土壤侵蚀量较大的原因。
(3)分析为缓解安徽省东南部水土流失现象可采取的措施。
2023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部分河段已成“悬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沙俱下在加大河道洪水风险和防洪难度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发挥和引黄供水能力等。治黄河必先治沙,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正得以高质量发展。下图示意黄河流域分布和主要水文站点分布图、主要水文站不同阶段实测年平均输沙量比较图。



(1)分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
(2)根据黄河干流不同区域水文站输沙量,分析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
(3)比较黄河干流不同区域水文站不同时期输沙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07-04更新 | 5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由于人为原因,科尔沁草原部分退化为沙地。2000年以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这里采取了乔灌草结合,沙带边缘造林,设置网格沙障等措施,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下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考点1.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易)请对下列说法,进行辨析
①在不同的地区,应该采用统一的治理措施来治理荒漠化。(     )
②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以及工程措施。(     )
③荒漠化的治理与农业,林业以及牧业用地之间关系较为密切。(     )
④开发新能源能够减少植被破坏,能够减轻荒漠化现象,有利于治理荒漠化。(     )
⑤控制人口增长不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
(2)(中)科尔沁草原部分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放牧B.生态环境脆弱
C.降水量逐年减少D.城市化速度过快

(3)(难)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科尔沁草原部分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A.全面退耕禁牧,恢复天然草场B.以植树造林为主,提高森林覆盖率
C.锁边造林织网治沙,分区施策D.大力开发沼泽湿地,发展生态农业

考点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易)请对下列说法,进行辨析
①水土流失的治理只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
②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在每个地方不同。(     )
③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     )
④植树造林这种生物措施可适用于所有水土流失的地区。(     )
⑤平整土地与建造梯田是水土流失治理方法中对生产有利的一种。(     )
(5)(中)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可谓一举多得。图中淤地坝应建在(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6)(中)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小(     
A.地下径流B.地表径流
C.下渗量D.蒸发量

(7)(难)分析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对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意义。
2024-01-03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侵蚀沟是指沟蚀所造成的侵蚀地形。东北黑土地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和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加上长缓坡的特殊地形,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专家对吉林省东辽县进行了考察,并在研究区发现了332条侵蚀沟。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并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研究区侵蚀沟在植被覆盖相当的情况下阴坡和阳坡的发育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研究区地理位置。



(1)分析该研究区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易形成侵蚀沟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研究区侵蚀沟快速发育可能造成的后果。
(3)指出该研究区阴坡和阳坡侵蚀沟发育速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022-12-25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