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地理综合库 > 自然地理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2204976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西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多季节性河流,但却呈现出了湖泡星罗(湖泊众多)、河流蜒的水乡景色。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受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近年来,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洗儿河、霍林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区域内湿地、湖、泡、水库进行补水。



(1)描述松花江松原市河段的水文特征。
(2)说明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那河由巴拉圭河、巴拉那河等河组成,发源于巴西高原,上游多石滩,中游比降大,下游河滩开阔,沿途多沼泽、湿地,在拉普拉塔河口注入大西洋,河口由于地面沉陷,未形成大面积三角洲。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图。

(1)简述甲乙两地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2)分析气候、地形、湿地等要素对丙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
(3)简要说明拉普拉塔河口没有形成大面积三角洲,而在丁处能形成巴拉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
2020-11-03更新 | 31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图(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及下表(黄土高原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

时间段治理模式主要措施
Ⅰ(1950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坡面治理修建梯田、植树造林
Ⅱ(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沟坡联合治理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
Ⅲ(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自然修复
IV(2000~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修复、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和骨干坝
V(2010年至今)退耕还林还草和治沟造地取土填沟、植树种草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修建骨干坝
(1)阅读图表,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并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思想的转变。
(2)从地形和植被角度,黄土高原为保持土壤肥力所采取的措施,并做简要说明。
(3)分析开展治沟造地工程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4-05-30更新 | 2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内容。

骆驼刺是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多年生木质化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盐碱特点。在极端干旱区内,地下水是天然植被最重要的水源来源。骆驼刺被认为是一种地下水湿生植物,通过深根(一般长达20米,最深可达30余米)与地下水相连,其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的高低具有一定的关联。骆驼刺在防风固沙、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我国艾丁湖流域是世界最大的骆驼刺生长地。下图是艾丁湖地下水埋深与骆驼刺盖度关系图。



(1)指出骆驼刺盖度与地下水位深度的相关性。
(2)说明地下水埋藏过浅(<0.7m)对骆驼刺生长不利的原因。
(3)请为艾丁湖骆驼刺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2022-01-17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